2025-06-28
2025年6月27日,由北京光大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一项评价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并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观察性研究”分中心(甘肃省人民医院)启动会在兰州顺利召开。
多学科专家汇聚
项目主PI李茂全教授(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所长)和甘肃省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郑宁刚教授主持会议,北京光大精准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团队及甘肃省人民医院多学科临床科室人员共同参与。
研究意义与目标
李茂全教授指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评估体系及疗效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该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数据采集,将填补我国不同区域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空白,为精准化治疗提供依据。郑宁刚教授表示,甘肃省人民医院将确保数据采集规范完整,助力全国研究网络构建。
研究方案与进展
北京光大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代表于志强汇报,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核心是评估免疫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通过结构化数据平台采集信息并结合生物标志物检测分析。创新点为构建全国性不良反应预测模型,项目分三阶段实施,计划覆盖20家中心,纳入20,000例患者。目前已完成首年数据采集,纳入近10,000例结构化数据,并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成果。
专家研讨与成果
研讨环节,杨孝来、谢凡、王江业等专家建议按癌种、地域分层分析,规范生物标志物检测流程,颜克松教授着重指出,统一不良反应监测时间节点是保障多中心数据可比性的关键要素。
甘肃省人民医院马克文医生汇报胆管癌免疫治疗进展,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用于晚期胆管癌二线治疗,客观缓解率达21.2%,中位总生存期为15.77个月,成果纳入CSCO诊疗指南。专家还就胆管癌联合治疗方案优化等议题讨论,提出需验证特定患者治疗应答机制,完善老年患者安全性评估标准。
针对上述汇报,李红玲、于淼、孙国良等现场参会专家就胆管癌联合治疗方案优化、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及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安全性评估等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提出,需进一步验证 KRAS 野生型、高肿瘤突变负荷(TMB)患者的治疗应答机制,完善老年患者安全性评估标准,以提升临床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总结与展望
会议明确了研究技术路线与多中心协作机制,多学科参与推动临床研究与实践融合。研究成果有望为优化诊疗策略、制定指南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我国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发展。